首页千里烟寻师者如兰校史回顾校友之家教育发展基金会
 千里烟寻 
  千里烟寻
当前位置: 首页 > 千里烟寻 > 正文
 

千里烟寻丨不一样的人生,一样的精彩!

2021-04-12   发布:吴老师    点击:[]

Q:用一句话形容你们的大学生活。

A:体味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经历了世事的浮沉之后,然而才发觉,让我们最难以忘怀、难以割舍的依旧是那份浓浓的同学情。


95.97级法学校友上海再聚首,久别话重逢。

千里烟寻志愿者们和吕洁、刘长秋、姜林合影

(从左往右依次为吕洁、刘长秋、姜林)


吕洁

“宁愿捧起一本书而不是倒头就睡。”

毕业已经13年的吕洁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在老图的168号座位,那是在老图一楼“最靠后且靠近窗户的座位”。

那时候烟大的学习氛围格外浓郁,经常去图书馆自习的学生都会拿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座位号码牌,规定外出离开座位的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

因为占位置的不易,大家一般都会从早上7点一直呆到晚上十点闭馆。更为难得的是,这样学习的状态不只是出现在临近期末复习或者准备考研的阶段,这更是部分烟大学生日常学习的状态。

吕洁非常感慨从前能有那么一拨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在图书馆学习,那时候的“战友”现在还会经常联系。

2017年4月吕洁重回母校

吕洁硕士毕业后担任平安壹钱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一职。当时的工作对学历要求并不是太高,但吕洁还是继续读了经济法博士,尽管她在读博前就已经结婚,还要带一个读幼儿园的孩子。

因为女性角色往往在家庭方面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读博意味着将会面临更多的考验。吕洁一方面要为读博做准备,一方面又要操心家里的大事小事,考博难度骤然提升。

在她看来,读书也能给孩子起到激励的作用,和睦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也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她希望自己能够言传身教,也笑谈自己“为了自己读书,更为了孩子读博”。

吕洁在华政博士毕业

吕洁形容自己是一个随时保持理想状态的人。

她对“学习”有一种情结,有一种不断地去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即使是在工作后筋疲力尽、劳累万分,她也宁愿捧起一本书而不是倒头就睡。

从她的表达和经历中,我们都有理由相信,吕洁一定能扮演好企业家和母亲两个角色。


刘长秋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人一生最重要的不是法律,而是伦理,伦理健全,法律才会更有作用。社会需要把伦理是什么的标准定下来,不管是依据孔夫子那套东西还是在现在的伦理框架下,只有把伦理定下来,法律才能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仅有法律没有伦理的话,人就只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任何一个时代的法律发展都伴随着伦理问题,伦理发展到什么程度法律才发展到什么程度。法律不可能太超前于伦理,伦理是法律的一个基础。但总的来说,在中国,人情依然大于法律。”

说出这段话时,41岁的刘长秋在生命法学、学术规范法学、环境法学以及党内法制等方面早已有了深刻而独到的理解。

在谈及自己长达二十二年的法律研究工作时,他评价自己“完全是歪打正着”。

初高中对文学情有独钟的他1995年考入烟大,“稀里糊涂”学了法律,却对法律没有多少兴趣,反而在四年的时间里花了近三年来写诗。真正让他下定决心学好法律的转变来自于偶然的一件事。

有一天,他和同学们听了当时的法律系副主任刘广三老师做的演讲,对刘老师的渊博学识和不凡谈吐非常崇拜。

后来在烟大的一次五四青年科技节上,他又偶然看到海报上刘老师的简历:“刘广三,安徽怀宁人,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烟台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在国内各大小杂志发表文章20多篇,出版著作2部。”这给当时的刘长秋带来不少感慨,也促使他萌生了一定要认真学习法律的想法。

“我当时心里想,刘老师太牛了,这么年轻发表这么多论文,我要是这辈子能发表十篇论文,就心满意足了!”谈及对刘老师的崇敬,刘长秋现在依然很兴奋。

刘长秋的毕业证书

事实上,自2001年以来,刘长秋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ethics、《科学学研究》、《人民日报》等国内外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30余篇,出版《生命法学理论梳理与重构》、《代孕规制的法律问题研究》等专著9部,参编著作近20部。还获得“第六届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第十一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第十一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网络宣传优秀成果奖”、“中国科技法学会科技法学优秀人才奖”、“ 第七届‘科技法学奖’——突出贡献奖”、“ 第六届中国法律实施论坛优秀论文奖”等各级各类奖励20余次。

刘长秋在日本广岛大学讲学

有着如此辉煌履历的刘长秋在他人眼里却是个“低调做学问”的人。与成功的光鲜亮丽相比,刘长秋的求学路是艰难的。

由于家庭条件一般,刘长秋在烟大时经常在图书馆勤工俭学,干一个小时能得8角钱。有一个周末专门整理物品,比平时工作辛苦许多,那天他们干了八个小时,老师说可以算十个小时八块钱,这就让刘长秋高兴得不得了。

1999年毕业后,刘长秋原打算在老家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简单生活,不太想去拼一把。

但恰逢全国教委改革,大学生毕业自主择业,国家开始不包分配,当时(1999年6月毕业季)影响就业最大的变革是全国公检法包括事业单位全部收编、减员。本打算在老家找份安稳工作、平淡过日子的他最终未能如愿。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刘长秋只好咬咬牙选择考研。

来到上海后,刘长秋在求学之余跑到上海一些自考类辅导学校教书打工,一天工作三个小时,学习的时间就通过其他办法补回来。这个“其他方法”往往就是占用自己假期回家的时间。特别想家的时候,他才会回家两三天再赶回学校。

就是以这种半工半读的方式,刘长秋靠自己交上了三年的学费,没给家里增添任何负担,相反,他还因打工挣钱不够补贴家用而沮丧不已。

刘长秋

刘长秋最喜欢的一句诗是:“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在他看来,属于他自己的“花”可能折的不那么及时,但他仍旧靠着勤奋和意志顺利地折下了他人生中的最娇嫩欲滴的花儿,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姜林

“人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人的不同发展轨迹。”

作为烟大第一批研究生之一的姜林离开学校已经十五年了,毕业后的他一直在上海市联合律师事务所工作。

2002年硕士毕业与导师房绍坤教授合影

对他来说,律师是他的职业,公益是他的事业。接受采访时,姜林刚从法国KEDGE高等商学院和第一财经合办的中国首期公益金融MBA班下课,他说公益事业已在他的工作中占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时间了。姜林很坦诚地承认自己有时候也会处理不好律师执业和公益事业两个工作,但他仍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首先要对客户负责、对每个承办案件负责。

在问及为什么想要做公益时,姜林说:“我觉得有的人就喜欢做公益,我就有这种性格因素;其次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萌动了公益方面的刚需;第三个对我来说是偶然因素,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公益人,然后大家一起越做越大了”。

姜林从2012年第一次踏足公益领域以来,逐步将公益重点放在医疗、环保和教育三个可持续发展领域,由一开始的兴趣慢慢转化为专业后,他的公益事业也越做越大。随着精力和资金的投入,他参与推动的“上海市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低碳经济服务专业委员会”和“上海杉树公益基金会”两个公益组织已经逐渐成型、走上专业化发展的轨道。

姜林在低碳环保方面的公益工作主要是推动中国和欧美在技术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他的低碳环保团队已经做过两个有影响力的项目。一个是推动了伦敦市政府和上海临港管委会共同在上海打造低碳产业园区,同时引荐英国爱丁堡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成立了中英国际低碳学院,这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低碳环保人才的高等院校二级学院。

另一个是在2016年杭州G20峰会之后,他们邀请了美国和欧盟的气候谈判专家代表与中国九家环境能源交易所,共同磋商通过碳交易定价标准化,推进中国和参会国加速落实《巴黎协定》。

2016年3月低碳专委会团队会见摩纳哥大使一行

最让姜林自豪的是上海杉树公益基金会,杉树公益包括大学助成、系统支教、中学助学、小学助学四个版块,致力于从贫寒子弟中挑选出有志于发展、蓬勃向上的人进行培养。他们的大学助成计划已经在全国43所城市展开,在36所高校成立了杉树社,惠及1万多名大学生。“杉树领导力训练营”项目荣获第二届CSTD全国学习设计大赛金奖和最佳人气奖。杉树公益帮助了无数渴望求学、渴望成功的学生,从资金支持、知识传播、智慧启迪方面助推他们完成自己的梦想。第一批受资助的优秀大学生有的已经读博士了。

姜林认为,人与人的最大差别不在于性别、外貌、财富、知识或技能,而在于人的思维方式和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力。人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人的不同发展轨迹。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同一届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百分之一的差别,走入社会以后就会放大成千万倍的差别。如果人生有运气的话,能够一分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他们人生的运气就截然相反。


学无止境的吕洁

低调科研的刘长秋

热心公益的姜林

烟大法学院毕业的他们

都演绎着各自生活的精彩

上一条:千里烟寻丨刘政:一叶一菩提,妙手雕世界 下一条:千里烟寻|郑乙松:印象最深的是卡在三元湖冰窟窿里的那一脚

关闭

烟台大学校友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清泉路30号烟台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