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千里烟寻师者如兰校史回顾校友之家教育发展基金会
 师者如兰 
  师者如兰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者如兰 > 正文
 

董晔:只要方向正确,里程在所不惜

2021-04-30   发布:校友网    点击:[]

 

说明: 图片

董 晔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1997级校友,现为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院长、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烟台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委。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文艺美学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兼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项,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出版专著2部、合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先后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合作)、二、三等奖,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山东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


矢志不渝的“烟大人”


1997年,董晔考入烟大中文系,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忆起在烟大度过的青葱岁月,他感慨道:“在学生公寓3号楼住了四年,搬了3次宿舍,现在楼前的青春广场,在我们刚入学时全是卖饭的,很多低矮瓦房,有些脏乱,一下雨便满地泥泞,大约2000年的时候改造了。2001年我们毕业的时候,三元湖以南基本都是荒地,二期工程还没建起来,当时滨海路也刚刚修到学校东门附近,回忆起来像是昨天。”董晔说:“大学时光是难忘的,也是美好的。现在很多时候,当我看到学生时,都会有种‘当年的我’的感觉,如果学生需要帮助,我会尽心竭力,因为我知道,学生发展好了,自然回馈母校。”

 

大学时代的董晔,喜欢运动,酷爱读书,并萌生了成为一名大学老师的想法。经过多年的努力拼搏,2007年,他终于能够以老师的身份回归母校。每言及此,他总是认真地说:“凭的是我对烟大的一腔热爱和深深眷恋。”既是烟大的学生,又是烟大的老师,这种双重身份使得董晔对学校怀有特殊感情,也让他的心里多了一份作为烟大人的责任与自豪。


青年学子的“启明星”


如果说是海上翻涌的浪花托起了梦想的船帆,那么黑夜中的启明星则带给人们迎风远航的胆魄。大学老师这个群体,一直以来都在无私地汇集自身光热,化作黎明前那颗最亮的“启明星”,给予无数青年学子启迪和思考。

董晔认为:“考研考公、找份工作,不是上大学的目的。大学是用来读书做人的,必须提升自身学识和综合素质。素质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技能只是一方面,理解力、判断力、行动力则是更重要的一面。正常情况下,你学得好,想继续深造,考研是自然而然的事。而不是把学习当成一种手段,觉得学习是个沉重的负担。”青年学子要有正确对待学习、人生发展乃至事业成就的心态,唯有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尽自己的努力做好每个阶段该做的事,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说明: 图片

文科的关键在阅读,这是董晔常跟学生强调的一点。他的办公室像个小书房,可以随手拿起一本书来翻,“一个好的文科教师,总是帮助学生阅读,让学生对所学领域产生浓厚兴趣,引领他们进入艺术、历史、哲学的世界。千万不要代替学生阅读,学生也不要过于依赖课堂教学而忽视了自己的主动阅读。”阅读量和阅读习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它会持久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文化水平。多读书,读好书,用阅读去改变我们的生活。董晔提到:“读书要有自己的观点。读书的时候,不能总被书的内容牵着走,这样永远碰撞不出火花。要学会主动查阅资料,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

说明: 图片

对待科学研究,董晔秉承严谨自律、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他经常说,大学老师不是教书匠,必须认真对待科研,搞好科研才更有尊严。董晔告诫研究生,做好科研必须具备三种精神:一是坚韧不拔的精神。搞科研是很苦很累的事,拿课题、发文章都不容易,高校教师还要担负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吃苦耐劳的品质是坚持不下来的;二是无私奉献的精神。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不是朝夕之功,有时付出很多,收获却很了了。想要获得成功,就得全情投入;三是团队协作的精神。科研工作不单是个人的事情,也是一个集体一个团队的事情,所以必须要有宽广的胸襟去包容他人,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研究成果,还有人格魅力的提升。

清人张潮有言,“人不能无癖”,一旦有了癖好,你就会觉得生活充满了情趣,人生也因此五彩斑斓,这同样也是董晔对学生们的教诲。人生不只有工作和学习,“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如果你想体会到人生的乐趣,那么就必须培养一些属于自己的爱好。无关功利,无关目的,只关自由。”熟悉董晔的人,都知道他是个资深曼联球迷。从1994年开始看球,到后来踢球、侃球,足球这项运动的“癫狂与文明”,已经深深烙印在他的意志品质上。

说明: 图片

“作为一名教师,我的初心便是教书育人,把我所学到的东西不遗余力地传授给渴求知识的新时代青年,让他们可以站在我们这代人的肩膀上。我希望他们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知识,还可以更多地领会书本以外的东西,这些东西非一朝一夕死记硬背,而是靠言传身教,耳濡目染。”

孜孜不倦的“工作狂”


回首刚来烟大工作时,董晔所在的教研室正好有一名老教师退休,一名中年教师调离,以及两名青年教师读博,“所以最初的三年,我给本科生、研究生开了11门课,到目前为止总共上过15门课”,董晔说:“刚当‘青椒’那会儿,住在学生公寓7号楼,每顿饭吃食堂,每周20节课,那时候超喜欢站讲台,南北校来回跑,既紧张又充实。”在课堂上,董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逐步培养学术兴趣;以正面的言行引导学生,用优秀的人格感染学生,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找准人生奋斗的正确方向。在业余时间,他牵头成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书会,围绕《论语》《庄子》《史记》等展开探讨,发掘学生的学术潜质和创新能力。

说明: 图片

关于外界常羡慕的大学老师假期多,董晔笑言“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大学老师的压力是无形的,拿自己来说,已经很多年没有周末和节假日的感觉,尤其在行政岗位上,有时候忙起来不分白天黑夜。”既要工作,又要学习;既要做行政,又要搞专业;所以只能挤时间,提高效率。很多老师学生都知道,只要董晔没有公务和出差,晚上一定会在文科馆读书学习,寒暑不辍。“经常会有人问我这样做累不累?”董晔说,“身体有点累,但心却不累,因为热爱自己的专业,所以会不辞辛苦、不计得失。”

 

基于对母校的无限热爱,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董晔总是保持积极昂扬的状态,行动迅速,严于律己。2008年3月至2011年6月,担任人文学院本科教学秘书;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担任人文学院院长助理;2015年7月至2018年3月,担任人文学院副院长;2018年4月至今,担任人文学院院长。对工作多年如一日的专注与付出,也让他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尽管取得不少成绩,但他从未自得自满。因为他坚信,只要每个人努力做好分内事,事业迟早都会打开局面。“虽然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很有限,但如果大家能够发挥潜力、团结协作,就一定能把事情办好。如果每位老师对待工作尽职尽责,每个学生学习知识如饥似渴,那么这所大学一定会群星灿烂。”


总结与烟大结缘的这24年,董晔非常感念学校的培养和关爱、师生的帮助和支持、同事的包容和付出。他说:“从学生到教师,从教授到院长,烟大给了我成长的平台,给了我施展人生抱负、报效党和国家的舞台。只要方向正确,里程在所不惜。我将继续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推动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上一条:李清华:从“数学”到“教学”,始于热爱,终于坚守 下一条:隋杰礼:三次,我都选择了烟大

关闭

烟台大学校友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清泉路30号烟台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